关中,地方名,即古城西安方圆,西至宝鸡,东至潼关,秦岭以北,八百里秦川之泛称也。
陕西关中有俗语云: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关中的冷娃排两行。关中冷娃者,娃在陕西关中方言中指年轻后生,毛头小伙。冷娃,冷则有生、硬、冷、倔之意。生指生猛,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指刚硬,性格刚烈,宁折不弯;冷指傲气,年轻气盛,不轻易服人;倔指脾气倔强,倔劲上来,任你十头牛也休想拉回。谓之冷娃而不是楞娃,想来大概有别于楞所隐含的头脑简单、楞头青,半吊子的贬义吧。
闲话叙过,话说七十几年前,正是中国军民浴血抗战最残酷激烈之时。日寇进犯至山西黄河东岸,逼近陕西。属于西北军的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奉命在中条山壹线死命阻敌,中条山战役有两万七千多西北子弟兵前赴后继、战死沙场。
历史会记住这个日子: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日寇以三万余兵力,配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疯狂进攻我军阵地。 177师学兵队1000多参军不到两、三个月的陕西新兵,这些十六、七岁、不到20岁的陕西冷娃在快要落日的黄河滩上与日军舍命搏杀,在突围中先后有200多人牺牲,血浸透了沙滩,走一步就见一个血的脚蜗。余800多人弹药打光,被日军围困在黄河岸边。那时太阳就要落下,血染残阳,八百多名壮士屹立中条山绝壁之上,前面是敌寇的刺刀,身后是胸勇的黄河,这些清一色关中冷娃的年轻士兵,宁死不降, 800多人全数纵身跳下悬崖底的滚滚黄河,以死殉国。
关于这些壮士殉难的场景,有许多种描写和说法。有说在残阳下,黄河边,八百个战士向着身后家乡所在的地方,齐刷刷跪下,拜别天地、爹娘。起身后,用陕西话齐吼一声: 走人!集体跳下悬崖。
有说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高擎起在悬崖顶上,他要为那些壮士、一个个弟兄送行,当最后一名弟兄跳下黄河时,旗手唱起了高亢悲壮的秦腔: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高举战旗,跳下悬崖,追随自己弟兄而去。
有说见此壮烈场景,敌寇也闻之胆惊失色。
有说壮士殉国,山河为之垂泪!黄河为之呜咽!
无需拔高,无需渲染,亦无需多说,这些年轻的后生、关中冷娃,在当初奔赴战场时、在浴血杀敌时、在以死殉国时,不会想的太多。只要有一句,这些关中冷娃在杀敌保国的战场上,没有给家乡父老爹娘丢脸,没有给关中冷娃脸上抹黑,不是怂货,就够了!
尽管岁月更替,或有意无意遗忘、掩埋那段历史,都无损这些壮士千秋英烈之名,他们为之献出生命和热血的山河土地是永远纪念他们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