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初年郑州有了火车后,铁路当局便十分注重员工子弟的基础教育。从1921年到1976年的55年中,铁路部门在郑州城区先后设立了22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2所,中学10所。如今,这些学校大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更名改姓后继续办学,余者或停办,或改做其他,其归属、用途与结局各异,如今简单地梳理一下这些学校的由来、变迁及现状,或许能撩拨起您记忆的涟漪,尤其是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或求学过的人们。
小学篇
铁一小。铁一小是铁路在郑州创办基础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作,学校于1921年由京汉铁路管理局郑县办事处在三益街的湖北会馆处开办,时称京汉路郑县子弟小学。1929年后改称第一扶轮小学。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郑州,学校迁址信阳的明港、李家寨等地办学,抗战胜利后回归郑州,在东三马路扶轮中学原址东侧继续办学,解放后改称铁一小。1999年8月与一墙之隔的铁五中合并为郑州铁路外国语学校,该校2005年交地方管理时再次更名,称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原铁一小现为该校的小学部。
铁二小。铁二小也是一所老牌的铁路子弟小学,由设在郑州的陇海铁路管理局于1929年在操场街路北创办,时称郑州第二扶轮小学。因战乱该校于1938年西迁陕西西安,抗战后的1946年回归郑州原址继续办学,建国后改称铁二小。上世纪90年代后,因学校地处火车站商圈的核心地段,商业气息渐浓,环境嘈杂,已不再适合教学,同时,该地区的铁路生源也日趋减少,因此,铁路局普教委决定将该校迁址另建。新校址位于航海路与长江路间的石柱路(现称碧云路)东侧。2000年新校址建成后,因种种原因并未办学,一度被工程单位占用,至2005年铁路学校全面移交市政府时,由二七区教体局在该校址处组建春晖小学。虽办学时间不长,但春晖小学治学有方,如今已成为南市区较有影响的小学之一。
铁三小。铁三小是郑州铁路管理局建国后在郑州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于1953年建校,校址位于铁路苗圃住宅区南段路东,主要接收苗圃及周边社区的铁路子弟入学,该校2005年后改称苗圃小学。
铁四小。铁四小也是1953年创办,校址地处西中和路中段西侧,西临京广北路。招生范围主要是蜜蜂张、西工房与和平新村等社区的员工子弟,该校现已改称京广路小学,为二七区公办学校。
铁五小。如今40岁以下的郑州百姓对铁五小几乎没有印象,因为这所学校早在40年前就已经停办。该校系1954年筹办,校址位于京广路与永安街交叉口西侧路南,招生对象是正在建设中的福华街、福民街、建中街、建华街和301、302等住宅区的铁路子弟。后期因同区域的铁八小、铁九小和铁十一小的先后建成使用,铁路教育系统亦急需大量有资质的师资力量,所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铁五小被停办,其校舍变更为教师进修学校和新开办的铁十中。随着办学思路、理念和国家对成人继续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先后有铁路局直属职工中学、函授辅导站、铁路电大、职工大学、铁路局教育中心、教育学院等校名的匾牌或单独、或多块一起挂在该校的大门上。
1999年,该校与铁路机械学校、卫生学校三校合并组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该学院的永安街校区,职业学院迁址郑东新区后,其校舍又先后被几家学校使用,目前是郑州市44中占用,成为44中的南校区。
铁六小。1956年创办的铁六小,校址位于货栈街西段南侧,招生对象主要是原火车东站住宅区及附近的职工子弟,2005年移交地方后改称货栈街小学。
铁七小。铁七小创办于1959年,校址位于南阳路中段的南阳新村铁路住宅区南侧,即如今的农业路与丰乐路交叉口西南角。主要接收南阳新村、寺坡和货运编组站等住宅区的员工子弟,该校移交地方政府后,校名改称农业路小学。
铁八小。铁八小也创办于1959年,校址地处交通路东侧,校门面西正对汝河路。该校占地23亩,是铁路系统中小学校园面积较大的学校之一,2005年后改称交通路小学。该校近几年为提高教学质量与知名度,与大名鼎鼎的北邻陇西小学结为姊妹学校,从而成为陇西小学的南校区。
铁九小。铁九小校址地处小赵砦街路东,于1963年创办,初期曾称作铁五小分校。主要招收陇海路两侧及铁路材料厂、新建街一带的员工子弟。因小赵砦城中村改造项目迟迟难以动工,时至今日,该校的校舍仍隐身于村民及市民混居的棚户围合之中,与兄弟学校高、大、上的门面相比,不甚显眼,非知情人往往难以找到,但小班化试验教育是该校的一大特色。这里曾经是笔者少年时求学的地方,如今,这所学校的新校名是陇海中路小学。
铁十小。铁十小也创办于1963年,最初的校址位于京广路与幸福路交叉口西南角的原郑州铁道学院下马停办后留下的校舍,校园宽敞,教室面积很大。1969年后迁址幸福路中段南侧的原铁路司机学校北院。此前这里曾被铁二中占用,铁二中迁址后由铁十小入驻,2005年后,该校改称二七区实验小学。
铁十一小。1963年,铁路教委还在如今的淮河东路与庆丰街交叉口东南角处创办铁十一小,以满足该地区越来越多的子弟入学。那时学校的周边尽是低矮破旧的民房和农田荒地,没有市政道路,环境较差,改革开放后这里变化巨大,旧貌变新颜。这所学校如今已改称淮河东路小学,是一所坚持多彩教育,全面提升教学水平、质量的学校。
铁十二小。这是郑州城区“出生”最晚的一所铁路 小学,校址位于如今的沙口路三北小区院内,于1969年建校。该校的创办,解决了多年以来火车北站地区员工子弟求学的一大难题。金水区教体局2005年接管该校后,校名最初称沙口路第二小学,业内简称“沙二”,因沙二与“傻二”谐音,不太好听。经反复斟酌,推敲,校名又改称金沙小学,既明确了其校址位于金水区的沙口路,也希冀这里培养的学生个个都像金子一样发光、成才。知情人说;这是铁路学校改名中最大气,也最成功的一个。如今的金沙小学,校舍全部更新,学校的大门也改在新修的东风路上,大气端庄。经过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改造,金沙小学已由普通学校向知名学校的迈进之中。
中学篇
铁一中。铁一中是一所校龄近90年的老牌学校,其前身是由陇海铁路管理局于1929年在东三马路创办的铁道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这是一所有历史、有故事、更有担当的学校,数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铁路及其他行业的栋梁之材。早年的扶轮中学,命运多舛。1938年春,日本飞机空袭郑州,扶轮中学被迫西迁陕西的西安、汉中和宝鸡的蔡家坡等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异地办学。解放后的1952年,该校大部分豫籍师生返回郑州原址继续办学,校名改称郑州铁中。1957年铁中迁址陇海路与一马路三岔口南侧的原铁路管理局机关大院,至1963年开办铁二中时,更名为郑州铁一中。该校2005年由市教育局接收后,校名又改称郑州101中学。如今的101中学已于2017年8月全部搬迁至郑东新区的列里路与心怡路交叉口西侧,原校址则变更为郑州市盲聋哑学校。
铁二中。铁二中创办于1963年,初时称郑州铁中分校,建校初期校址在幸福路中段的铁路司机学校的北院,1969年搬迁至陇海中路现址。如今这所学校已改称郑州市第102中学。
铁三中。铁三中创办于1964年,校址地处大学路郑州古玩城南侧偏东。建校初期这里全是附近小李庄村的农田与菜地,学校犹如孤岛,只有一条土路向北通向市区。改革开放后这里先后修建了金海大道(今大学路)和淮河路等市政道路,交通格局才有所改观。进入80年代后,职业教育兴起,铁三中亦开办职业高中,培养了多批铁路专业的人才。1986年后则完全转型,停招普通学生,改办铁路运输技工学校,现为郑州铁路局(中铁郑州局)的职工培训基地。
铁四中。1966年4月,铁路教委在铁七小北边的群英路创办铁四中,以满足南阳路一带员工子弟求学的要求。2005年交地方管理后,校名改称郑州市103中学。如今的103中学与一墙之隔的东邻郑州市31中结为兄弟学校,中间的隔墙已拆除,客观上成为一体。两校共同设一总校长,各校又都有自己的常务副校长,各自独立管理。103中学为初中部,31中为高中部,这种既统一,又独立的奇葩办学方式,被坊间戏称为“一国两制”,实不多见。
铁五中。铁五中是文革运动催生的产物,因动乱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大量的小学生毕业后不能升入中学而只能在原学校上戴帽的初中,铁路学校也未能幸免。1969年,铁路局教委临危受命,在东三马路铁中的原校址组建铁五中,后期铁五中与近邻铁一小合并,称铁路外国语学校,该校2005年移交地方管理后,再次更改校名为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
铁六中。铁六中是郑州一所名气很大的学校,盖因该校的美术教育在郑州独树一帜,高考成绩斐然。学校位于中原路与京广路交叉口西南角,于1972年建校。因报考踊跃,考生太多,目前除校本部外,其高中部已搬迁至东区的正光路与东风南路交叉口一带。另外,还在上街区开办了分校教学点,以满足众多爱好美术的考生需求。如今,铁六中已改称郑州市106中学,但在众多学生及家长的眼里,认可的依然还是铁六中。所以,时至今日,郑铁六中的四个大字依然高悬在校门正上方,其他两块牌匾分别是郑州106中学和铁六中学。一所学校,三个校名,又分三处办学,可见铁六中的魅力如何?
铁七中。铁七中也是在1972年建校,校址在铁路苗圃住宅区南端,铁三小的南邻,为完全中学。2005年后,该校改称郑州市107中学,其招生区域与铁三小大致相同。
铁八中。铁八中创办于1975年,校址也在沙口路三北小区院内,与铁十二小是上下级学校。后期因生源流失等多种原因,该校在2000年与铁四中合并,其后校舍被拆除,改建为如今的新北住宅小区。
铁九中。铁九中是郑州铁路中学系列里“出生”最晚的两所学校之一,1976年建校,校址位于货栈街原铁六小的东邻。因生源不足,办学规模小等原因,只有短短八年的校龄,就于1984年被撤销,学生大部转入铁五中继续就读。其校舍变更为铁路局职工培训学校,如今,这里是恢复重建的中铁郑州局郑州车务段的段部所在地。
铁十中。铁十中是铁路在郑州城区开办的最后一所“老疙瘩”中学,却也是一所命运不济的短命学校。利用永安街南侧已停办的原铁五小部分校舍,于1976年筹办,两年后改称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因铁路教育系统急需大批师资人才,故该校于1982年停办,其校舍变更为铁路师范教育类院校。
尾声
当年铁路办学,是替政府分忧,替百姓解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今政府收回学校,是替企业减负,回归教育的本来属性,无有对错,只有需要。把这段历史客观地记述下来,意在唤醒人们的记忆并回味这些学校曾经发生的一些事儿。
文/孙建周